上海最具現代感的寺廟
飛檐翹角、黃墻青瓦、中軸對稱,這是 大多數人印象里的寺廟。
但最近,上海的一座寺廟以其獨特的灰黑色調和流暢的線條吸引了眾多目光,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寺廟建筑的既定印象。
在社交媒體上,它被稱為“上海最具現代感的寺廟”、“安藤忠雄式風格”,也有人笑稱是不是安縵酒店又開設了新店。
這座小而美的寺廟,便是位于浦東唐鎮的國慶寺。
在一個下午,我也去那里參觀了一趟,發現這里不僅建筑外觀充滿現代氣息,就連精神理念也是現代化的,讓年輕人也可以輕松參與。
寺廟罕見地配備了停車場、圖書館、咖啡館,甚至還有兒童活動區,“世俗化”的設施讓人耳目一新。
閑暇之余,來這里吃頓免費的素齋,或者與熱心義工交流,能夠讓心靈得到徹底的放松。
僧侶們亦歡迎每一位來訪者,無論是為了拍照打卡、建筑研究,還是僅僅為了參觀,來者皆是客。
清水混凝土墻
有了現代松弛感
走進國慶寺的每一分鐘,都在打破對于傳統寺廟的認知。
因為距離地鐵站較遠,下車后還要再坐一段公交,不到10分鐘,便能看到一座低調的青灰色建筑,和周圍居民區渾然一體。
這正應和了建筑師的理念,讓宗教融于社區,而不是高高在上。
傳統寺廟建筑講究“中軸對稱”,人從山門走進,再依次進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閣……
而這里雖然設有山門,但并未正式開放,游客們都是從位于偏側的大門進入,門口設有“免費請香處”。
建筑體并不遵循傳統對稱格局。
除了正殿外還設立了一側三層小樓,作為僧人們生活起居的地方。
一樓有對外開放的飯廳,飯堂明亮幾凈,就餐時間在11:45到12:30之間。
齋飯有豆角、綠豆芽、白蘿卜、草頭等多種選擇,不限量,不需要付錢,價格“隨喜”。
吃飯時可能會聽到師傅們誦經,如果趴著吃飯,還會被提醒要把碗端起來吃。
?書童藝術佳
前院看起來就像一座小花園,碧綠的池水與紅色鯉魚相映成趣,池塘周圍的石頭上零星分布著幾座石像,有小沙彌在此打坐。
穿過前庭進入的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。
沒有黃磚綠瓦,沒有脊獸裝飾,沒有彩繪壁畫,甚至沒有大殿名稱。
整座建筑用木模板、混凝土墻筑成,屋頂用鈦鋅板搭建出錯落有致的暗色屋頂,顯得格外空曠寂寥。
大殿兩旁也沒有專門設立的鐘樓與鼓樓,而是與其他殿宇合為一處。
正對天王殿的,便是大雄寶殿,中間的庭院也是打卡者最多的地方,有人戲稱這里有“安縵味兒”。
兩邊是波浪式連廊屋檐,切割出一塊四方的天空,中間是一座四大皆空鏤空雕塑,每個人都能從中照見自己的影子。
如果站在兩殿正對處,能看到穿過雕塑的心形圖案,既是國慶寺的標志,也代表著來訪者自己的本心。
?Nico瓦特了
大雄寶殿也是全寺最高的殿,里面沒有太多燈光,自然光線透過屋檐的鏤空孔洞照進屋內。
兩側擺放著成摞的大米,交付100元便可“結緣”領取。
這邊的義工和工作人員也很親切,有問必答,提到接下來他們還有一系列活動,歡迎各方人士參與。
廟宇外好幾處樹上都掛了風鈴,每當微風輕拂,這些風鈴便隨風搖曳,發出一串串清脆悅耳的鈴聲。
自然的旋律與廟內僧侶們低沉而莊嚴的誦經聲交織在一起,有種和諧而神圣的氛圍。
和傳統寺廟不一樣的是,國慶寺的設置有很多涉及“講經”與“傳播”的部分。
負一層有禪修室,這里可以通過預約的方式,參加寺廟所舉行的法會、茶會等。
還有公共圖書館,取代了傳統的藏經閣,目前圖書還沒有上架,預計到下個月寺廟正式開放時會更加完善。
里面設有兒童活動室,未來會舉辦面向孩子們的佛學活動。
除此之外,咖啡吧也在籌備當中,或許以后這里會成為全方位的佛學學習室。
主持參與設計
是寺廟也是綠地公園
實際上,國慶寺的歷史可追溯至1580年。
它最初是為紀 念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而建的“俞公祠”,后經過多次擴建,才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的“國慶禪寺”。
由于各方戰亂,這里幾經損毀,原有建筑房屋結構破壞嚴重,已經無法重新使用。
直到2013年9月,上海市佛教協會搬進了這里。
僧人和部分居士共同拉起圍墻,修建了一部分臨時建筑以供使用,計劃邊開放邊修復重建。
主持演因有自己的想法,他想修建一座不那么復古與傳統,能夠吸引年輕人的寺廟,
演因法師16歲出家,曾經在上海玉佛寺修行佛學5年,并跟隨玉佛寺大和尚工作10年。
而玉佛寺也是國內和世俗充分溝通的寺廟之一,有自己的文創產品,還為貓咪搭建了“大橘禪院”。
或許由此受到啟發,演因找到了深圳墨泰建筑設計與咨詢有限公司的一位80后建筑師。
這位建筑師本身也熱愛佛教,他的妻子是服裝設計師,設計的佛像系列服裝還曾登上巴黎時裝周,都算是與佛有緣之人。
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,都覺得今天的寺廟幾乎成為了一個“燒香磕頭”的地方,而原本“講經說法”和“禪修”的核心功能在下降。
而城市需要的,是一座既能回歸宗教本質,同時又對周圍環境更加友好的寺廟。
中庭實景(未竣工時期)
通過與政府協商,他們將寺廟與綠地聯通,兩者一起規劃設計,形成一體化的空間。
肅穆嚴謹的山門門前,變成了一片綠地公園,對面的幼兒園放學后,家長還會帶著孩子到這里玩一會再走。
寺廟建筑用杉木模板的清水混凝土、竹鋼、鈦鋅板等材料建造,空間松弛自然,平和樸素,呈現出“幽、隱、靜、藏”的狀態。
但正如釋迦摩尼證道前會遇到重重考驗,寺廟修建中也遇到不少困難。
修到一半時部分材料供應商撤場,原本的竹鋼的格柵被部分換成了鋁合金;不少好心居士關心寺廟建設,捐贈各種物件,但有時一不小心就有與建筑不協調的東西被擺放。
作為主體材料的清水混凝土,雖然建筑師提供了詳細的工法和要求,但施工單位一開始覺得很難掌握,按自己的方法邊做邊摸索,結果留下瑕疵,如今在部分墻面上還能看到痕跡。
大雄寶殿室內回望實景(未竣工時期)
結果沒想到,隨著施工進行反而越來越熟練,最后在寺院圍墻實現了最理想的效果。
演因法師每天住在工地,一有進程就拍照發朋友圈。他為這些混凝土墻起名為“融素”,代表著自然、樸素之美。
爭論日式還是唐式
未免太過膚淺
國慶期間,很多人慕名前來國慶寺參觀。
游客多了,也引發不少爭議。
有人認為這座寺廟冷清、寂靜的色調,看起來和日式禪院相似,是對抗倭名將俞公的不敬;有人認為這樣的寺廟違背傳統制式,偏離了佛教的本質。
但其實,這座寺廟沒有任何“枯山水”“驚鹿”之類的日式園林風格,反而更像是唐代建筑的變體。
而且日本文化本就源于中國,沒有必要為此受到局限。
另一方面,如何與現代結合,已經成為年輕一代佛教徒新的關注點。
溫州的瑞安普明禪寺、承德的金山嶺上院、南京的大報恩寺,都是個中翹楚。
普明禪寺呈三角形形狀,所以設計師設置了開放式山門,原本沿軸線水平排布的大雄寶殿、藏經閣和講堂,合成了雙層筒體結構,外層是千佛龕墻。
金山嶺上院采用碳纖維結構,實現了超輕曲屋面,看起來像是一座現代化的藝術館,自然隱沒于山間。
南京大報恩寺為了保護原址無法大興土木,干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法,用電子屏幕、光纖裝置、琉璃燈等材料來弘揚佛法。
表面來看,這些寺廟更改的是傳統木構建筑的形制,實際上代表著對于向現代化生活的積極融入。
當建筑步入現代,傳統也需要更新與重塑,這些寺廟以樸素自然的外表,強調了更接近現代人需求的精神修行。
這種轉變,也反映了年輕一代精神需求的演變。
他們尋求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,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充實。
而現代化寺廟便成為了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,滿足了年輕人對于精神空間的新期待。
文、編輯:海帶
圖片:海帶
部分圖片來源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?外灘TheBund
/ /
/ /
/ / /
/ / /
/ / / /
/ / /
特別企劃
外灘 X AIGLE/ /
/ /
/ / /
/ /
/ / /
/ / /
特別聲明:以上內容(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)為自媒體平臺“網易號”用戶上傳并發布,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